Monday, October 09, 2006

佛陀法语 十月

十月卅一日
有痛苦之处,
必有对快乐之欲求;
同样的,有形成之处,必有对无形成之欲求。
有炙热之处,
必有清凉;
同样的,有三火之处,
必有涅磐。
有罪恶之处,
必有善好;
同样的,在有生之处,
即可推断无生之存在。

十月三十日
的确,好人都能知恩图报。

十月廿九日
有五种合时的布施。那五种?即对刚来者的布施、对将离去者的布施、对患病者的布施、在缺粮时的布施,在田园里果树初收时,对有德者的布施。

十月廿八日
一个人在修持禅定时,即使心中兴起如此盼望:“愿我的心脱离污点,没有牵挂。”他也未必能从心所愿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还未发展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与八正道。这有如一批还未经过足够孵化时间的鸡蛋一般,即使那只母鸡想望著:“噢!愿我的小鸡都能以喙和爪破壳而出,安全地被孵化出来。”事实却并不是如此,为什么呢?因为那些鸡蛋还未受到足够的孵化。
一个人正在发展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与八正道,即使心中没有如此盼望,他的心也能得到解脱。又为什么呢?因为他已发展了这些素质。这有如一批经过足够孵化时间的鸡蛋一般,即使那只母鸡没有想望著“噢!愿我的小鸡都能孵化出来”,所有鸡蛋都会孵出小鸡。又为什么呢?因为它们已受到足够的孵化。

十月廿七日
谦虚是指谦恭虚心、不摆架子的态度。拥有它之人已将自尊与傲慢抛开,他有如一块用以抹脚之布、一只锯去了角之牛、一条拔掉毒牙之蛇,他温和、开朗、平易近人。

十月廿六日
从流水中学习这道理,
在山中之裂缝与裂口,
小溪之水喧噪地涌流,
大河之水则静默地流。
空虚之物才发出声响,
盈满之物常寂静无声;
愚者有如半满之水壶,
智者则像平静之深渊。

十月廿五日
迦叶对世尊说:“敬爱的乔达摩,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实在难,要做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实在难。”
“世人都这么说。但是如果一个裸体隐士修持各种苦行,而这些苦行正是测量难度的标准,那么,说这句:‘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实在难,要做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实在难。’就错了。因为任何人、居士、居士的儿子、甚至一个汲水的婢女都能赤裸著身体或修习苦行。但是,有另一种道行则符合这句‘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实在难,要做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实在难。’当一个比丘发展了不存瞋恨或恶念、充满慈爱的心,安住在以洞察力去除污垢而得的自由之心中,那他便是个真正的隐士,真正的婆罗门。”

十月廿四日
照顾病人的人应具备五种素质。那五种?即他能煎药;能分辨何种事物适合病人,何种不适合,并且供给适合的,不供给不适合的;他照顾病人是出于慈爱心而不为牟利;他不厌倦清理便尿、呕吐、唾液;他经常以佛法指示、启发、娱乐与满足病人。

十月廿三日
假如一个人撇开世间的一切引诱与厌恶之物,热心地、清醒地、心念专注地观身。这时,他身上可能升起某些感觉,如身体不适或昏沉困疲,使他的思想转移到外界事物上。那么,他就应把注意力移到某个欢悦的事物或思想上。这样做喜悦会升起。因为喜悦,快乐也升起了;而快乐的心是专注的,于是他想:“我立意要做的已经做到了,让我的心从那欢悦的事物或思想中抽拔出来吧!”他就这样将心抽拔出来,不再继续或开始任何思想。

十月廿二日
病人具备了某五种素质会对自己大有助益。那五种?即他知道何种药物对他有益、知道所需的正确分量、有服食那药物、将病情告诉那个出于关心而照顾他的人,说道:“病去时这般去,来时这般来,在时这般样。”他能承受疾病的各种疼痛。

十月廿一日
何谓学问的宝物?一个圣洁弟子的学问很渊博。他记住了所学的众多知识,对于那些不论在开头、中间或结尾部分都美妙的、那些阐释圣洁生活的意义与细节的,他都加以学习、牢记、深思、通过讨论来达至纯熟、通过正见来彻底明白。这就是学问的宝物。

十月廿日
信心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佳财富。

十月十八日
当时,有一个比丘问他的同修:“朋友,怎样才能完全净化见解?”
“一个人若能看到六根生灭的实相时,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。”
这比丘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,便跑去问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。那人回答:”朋友,一个人若能看到五蕴积集的生灭实相,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。“
这比丘对这答案还是不满意,便跑去问另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,所得的答案是:”朋友,一个人若能看到四大的生灭实相,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。“
这比丘对这答案依然不满意,便跑去问另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,所得的答案是:”朋友,一个人若能看见凡生起之事物必会有死亡的实相时,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。“
这比丘对这答案始终不满意,便跑去见世尊,告诉世尊他所提的问题与所得的答案,并且问道:”世尊,怎样才能完全净化见解?“
世尊回答说:”假设有一个人从来没见过金稣卡树(Kimsuka),跑去问见过的人,问道:“今稣卡树长得什么模样?”那人回答:“金稣卡树长得黝黑,有如被火烧过的树干。”问者不满意这个答案,有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,那人回答说:“金稣卡树是红红的,有如一块肉。”至此,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就如那人所说的。提问者还不满意,再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。那人回答说:“金稣卡树没有树皮,它的豆荚会像阿咖遐树(Acacia)般的爆开。”至此,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又有如那人所说的。提问者还不满意,又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,那人回答:“金稣卡树树叶茂盛,像榕树一样能遮荫。”至此,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就如那人所说的。这些好心人对金稣卡树的理解,在准确性上有所不同,他们因此给于不同的答案。同样的,被你提问的比丘,各个的见解因为各自的倾向而有所不同,在见解的净化程度上也有所不同,他们因此给于不同的答案。”


十月十七日
世尊是觉悟者,教导的是觉悟之法。
世尊是驯服者,教导的是驯服之法。
世尊是平静者,教导的是平静之法。
世尊已渡至彼岸,教导的是渡至彼岸之法。
世尊已证悟涅磐,教导的是证悟涅磐之法。

十月十六日
朝露粘贴不上莲叶,
污水沾染不上莲花。
智者不依附任何事,
不执著见闻与感觉。

十月十五日
有一次,在靠近阿拉惟(Alavi)的欣沙巴园林(Simsapa Grove)里,世尊在牛径上铺了树叶以住宿。这时阿拉惟的哈达卡(Hotthaka)正在散步。他看见世尊坐在树叶堆上,便上前问道:“长者,您生活得愉快吗?”
“我的孩子,我生活得很愉快。在全世界的人当中,我最快乐。”
“但是,长者,冬天夜里最为寒冷,而且有整半个月会结霜;土地被牛踩踏得硬绷绷,地上的落叶也少了,树上的叶片所剩无几了。而您的黄袍如此薄、风吹来又如此冷。”
“尽管如此,我还是生活得很快乐。让我问你一个问题,你随意回答,好吗?假设有一个人拥有一幢华丽的大房子,里外都涂上石灰,安置有牢固的门窗;屋内放置了一张铺盖著羊毛毯的床,另外有一张白羊毛织成的床单,一个绣花套子,一张珍贵的羚羊皮,还挂有罩蓬,四端各放有红坐垫。此外屋内灯烛辉煌,还有四个娇妻在殷勤侍候。这样的人快乐吗?”
“长者,他一定快乐。”
“那你认为他有可能因为贪、瞋、痴而导致身、心不愉快吗?”
“那是有可能的,长者。”
“我的孩子,能导致身、心受损的贪、瞋、痴已被如来断除了,像一支断除了根的棕榈树干一样,已无法再生长了。我就因为这样而活得很快乐。”

十月十四日
证悟者能作盲人的向导,为他们指出正确的道路。他以手语来指示聋人,让他们受益,也以同样方法指示哑巴。对于跛子,他则施舍轮椅或其他行动工具。他奋力使不信者立信、使懒散者振作、使困惑者清楚、使心念游动不定者入定、使愚钝者聪慧。他奋力替被五障所困的人断除欲望、恶念、懒散怠惰、忧虑不安与疑惑。他奋力替被感官之欲、恶念与暴行所困的人摆脱这些念头。为了报恩,他以等量或加倍的利益来帮助、孝敬曾经帮助他的人。他的言谈温和有礼,受人喜爱。

十月十三日
孟纳丽(Benares)布的色泽美丽、触感舒适、价值昂贵,即使是中等货色或用旧了的,也是如此。人们用旧孟纳丽布包裹宝石或平铺在香盒之中。
同样的,初学真理的人如果具备德行与良好的性情,我把他叫做美丽的色泽。那些跟随他、与他为伍、尊敬他、了解他的见解后会得到持久的利益与快乐的人们,我把他们叫做触感舒适。那些送礼给他,发现自己从中受益的人,我把他叫做价值昂贵。
同样的,修持了一段时日与修持已久的长老也是如此。假设长老正要开口与大家说时,大家都会说:“安静!长老要教导佛法与戒律了!“他的言语被视为瑰宝,被陈列出来,就像人们把孟纳丽布平铺在香匣中,把它陈列出来一样。

十月十二日
他骂我、打我,
欺压我、掠夺我,
继续持此念者,
瞋恨永不止息。
他骂我、打我,
欺压我、掠夺我,
不再持此念者,
瞋恨立即平息。
瞋恨不会被瞋恨平息,
惟有慈爱能战胜瞋恨,
这是永恒真理。

十月十一日
以慈爱战胜瞋怨,
以善好战胜罪恶,
以慷慨战胜吝啬,
以真实战胜虚妄。

十月九日
天神之子罗希达莎(Rohitassa)在入夜时分前来会见世尊,把祗园照得一片光明。他向世尊顶礼之后,站在一旁问道:“世尊,远游能够使人了解、看见或抵达世界之尽头—— 一个没有生、老、死与轮迴之境地吗?”
“我认为远游并不能使人了解、看见或抵达世界之尽头。”
“善哉!妙哉!世尊所说的确实美妙。我前世是一位智者,名叫罗希达莎,是婆迦(Bhojā)之子,能凭超自然力量以快过飞箭之速度在空中行驰。一步便可以从东洋跨至西洋。于是我想:‘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尽头。’除了睡觉、吃喝、解手之时刻,除了排除睡意与倦意之时刻外,我都不断奔驰。然而奔驰了一百年,始终未能抵达世界的尽头。”
“依我说要断除烦恼,非到世界之尽头不可。在这六尺之身躯中,识觉与思维就是世界、是世界之起点、世界之终点及抵达世界终点的修习。

十月八日
舍利佛尊者说:“一个导师在教导他人之前,自己必须先建立五个条件。那五种?他应想:‘我只在妥当的时刻讲说,不在不妥当的时刻讲说。我只讲说真实的,不讲说不真实的。我以温和的语气讲说,不以粗言暴语讲说,我讲说的是那目标,不说与那目标无关之事,我怀抱著慈爱心来讲说,不怀抱恶念来讲说。’当一个人在教导他人之前让他建立这五个条件。”

十月七日
“假设有一群人聚在一起高声喊道:“天下第一美女!天下第一美女!”那位女子也会为他们歌舞一番,以展示她的姿色。这样一来,围观的人会更多了。”
“再假设有一位爱惜生命、畏惧死亡、喜爱欢乐、厌恶痛苦的男士到来了,群众告诉他:“看呀!年轻人,这个碗盛满了油,你必须拿著它在人群中行走。一个手持利剑的人会跟随在你背后。如果你溢出一滴油,他就会把你的头砍掉!”你认为那个人会忽略那个碗,把注意力移动到外物而分心吗?”
“肯定不会,世尊。”
“我说这个寓言,用意是让你明了其中的意义。这盛满油的碗代表专注观身之念,你们应如此训练自己:我们应培育观察身体的正念,充分运用它,使它成为一种工具;建设它,使它有效率。它应增长与被妥善运用。”

十月六日
一个人在走路时,深知:“我正在走路。”在站立不动时,深知:“我正在站立不动。”在坐下时,深知:“我坐下了。”在躺下时,深知:“我正在躺著。”这样,不论他的身体如何摆动,他都能清楚知道。
再者,当他前去或回来时,他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动。当他往前看、弯曲或伸直手臂、提著外套、法衣或托著乞钵时,他都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止。
当他吃、喝、咀嚼、品尝、解手、走路、站立、坐下、入睡、清醒、讲话与沉默时,他都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止。
当他这样地勤奋、热衷与坚决时,一切世间的记忆与计划都自然断除,内心因而平静、安适、集中与入定。你应如此发展对身体的专注力。

十月五日
如果一个比丘在弹指之间便能想起、发展及关注慈爱之心念,他便称得上是位真正的比丘。他的禅定并不白费。他能依照导师的指示修持,又能接受忠告,是值得国人施食供养的比丘。对于一个善于发展这慈爱心念的人,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?

十月四日
我们不应跟随何种人?凡是德行、定力与智慧比自己低下者,除非是出于对他的关怀与悲悯,否则都不应跟随、服侍与恭敬他。
我们应跟随何种人呢?凡是德行、定力与智慧跟自己相等的人,都应跟随、服侍与恭敬他,并想著:“我们的德行、定力与智慧都已达至一定水平,我们的交谈必定以它们为中心,这将又带给我们利益与安乐。”
我们应跟随、服侍、恭敬、崇拜何种人?凡是德行、定力与智慧比自己高超者,我们都应跟随、恭敬与崇拜他,并想:“我将以他为榜样来完成我所欠缺及尚未完成的德行、定力与智慧。”

十月三日
世上有四样东西闪耀著光芒,
再也找不到第五样。
白天的太阳、夜里的月亮、
为日里夜里、次处彼处带来光明的火。
但在所有能闪耀光芒之物中,
佛陀是最光亮的。

十月二日
在和谐而没有纷争的群居生活中,如果有人犯了过失,你不应急于加以谴责,应先审查他,在指正他时,你应想:“我将不气恼,他也就不会气恼。这样他由于不愤怒生气,能快速看清真相及容易被说服。那么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。”如果你是这么想,就适合开口指正。
如果你想:“我虽不气恼,但他却会。这样他由于愤怒生气,了解力便弱;但是容易被说服。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。他的气恼只不过是件小事,我能使他行善才是大事。”如果你是这样想,就适合开口指正。
如果你想:“我会气恼,他却不会。这样他由于不会愤怒生气,了解力便强,但是难被说服。不过,我还是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。我的气恼只不过是件小事,能使他去恶行善才是大事。”如果你是这样想,就适合开口指正。
如果你想:“我会气恼,他也因而气恼。这样他由于愤怒生气,了解力便弱,也难被说服。但是,我还是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。我的气恼是件小事,能使他去恶行善才是大事。”如果你是这样想,就适合开口指正。
如果你想:“我会气恼,他也会。这样他由于愤怒生气,了解力便弱,也难被说服,而我又没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。”在这种情况下,你应该以舍心对待他。

十月一日

假设有一个无知的小男婴正在躺着。在奶妈不注意时,他把一枝树枝或一块石头放入口中。奶妈看了会即刻设法把它拿掉。如果她在一时之间办不到,便用左手压住婴儿的头部,用右手手指去挖取出来;即使会导致流血,她都会如此做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物体对婴儿是有害无益的;而奶妈如此做是基于对婴儿的仁慈、疼爱与悲悯。可是,当那小男婴长大了,比较有智慧了,奶妈就不需要看顾他了,想著:“这男孩可以照顾自己了,不会再做傻事了。”
同样的,人由于缺乏信心、责任感、羞耻心、精力与智慧,以致不去修习善业,那就需要我的督促。但是当人能修习善业时,我就不需要再督促他,想著:“他现在可以照顾自己了,不会再做傻事了。”

Thursday, October 05, 2006

佛陀法语 九月

九月三十日
婆罗门优那峇(Unnābha)问阿难尊者:“到沙门乔达摩门下修行的目的何在?”
“是为了断除欲望。”
“有能断除欲望的途径或修习方法吗?”
“是有这么一个途径 -- 即要通过非凡的欲望、精力、思维、思考、定力与精进。”
“若真是如此,阿难尊者,这不成了无尽止的差事吗?因为以一个欲望来断除另一个欲望是不可能的事。”
“那我问你一个问题,任由你回答。你来这公园之前,可曾有要来的欲望、精力、思维、思考呢?到达之后,这些欲望、精力、思维、思考是否随即消失呢?”
“是的。”
“同样的,一个断除了烦恼的人,在他证得觉悟的那一刻,想证得觉悟的那股欲望、精力、思维与思考等都立即消失。”

九月廿九日
在什么情况之下,这句话:“沙门乔达摩是个毁灭主意者,教导的是毁灭的教义"是对的?我教导的是贪、瞋、痴的毁灭。我宣说的是毁灭所有恶行的境界。如果从这几方面来说,“沙门乔达摩是个毁灭主义者,教导的是毁灭的教义”这句话才是对的。

九月廿八日
答复问题有四种方法。那四种?有些问题需要肯定性的答复、有的则需要以反问来答复,有的需要置之一旁不答、又有的需要分析性的答复。

九月廿七日
当世尊来到婆罗门琅玛卡(Rammaka)的隐居所门外时,正有一大群比丘坐在一起讨论佛法。世尊便在门外等候,直至讨论完毕后,才轻咳一声,敲了敲门拴。众比丘开了门,让世尊进入并坐在指定座位上。世尊问道:“你们刚才讨论什么?”
“我们正在说您呢!世尊。”
“你们是出身自良好家庭的青年人,能出家修行,聚集在一起时能讨论佛法或修习神圣的寂静,这是很好的。”

九月廿六日
健康是最佳之利益,
知足是最丰之财富,
信任是最好之朋友,
涅磐是最高之快乐。

九月廿五日
一个人在停止了逻辑性及游动不定的心念,证得内在的平静与心念的专一之后,便进入并安住在二禅。在这阶段他已没有逻辑性及游动不定的心念,只充满著入定所产生的喜悦与快乐。他以这喜悦与快乐盖满、充满及渗透全身,以至全身无处不被它们沾染。
有如一个由泉水汇集而成的水池,四周没有其他源头入口,当雨神偶尔洒下雨水时,雨水流入土里,再由底面的泉口流出,使水池无处不被凉水所盖满、充塞与渗透。同样的,进入二禅被喜悦与快乐盖满、充塞及渗透,以至全身无处不被它沾染。

九月廿四日
在山中之王 ——喜马拉雅山之中,有一片片的广阔土地,由于没有通路,也就没有人或猴子在那儿居住。山中另有一片片的广阔土地,由于山清水秀,住有许多人和猴子。猎人们常在这些地方设下陷阱来捕捉猴子。那些不愚蠢,也不贪吃的猴子都避开了陷阱。但是,有一只既愚蠢又贪吃的猴子却来到了陷阱处,伸手去触摸它,结果手被夹住。它于是伸出另一只手以解救这一只手,结果也同样被夹住。为了解救双手,它伸出一只脚,还是被夹住。再伸出另一只脚,也一样被夹住。为了解救双手与双脚,它应用鼻子,鼻子也一样被夹住。就这样,这只猴子的五处都被夹住了,它只好放声大哭。因为身遭不幸,成为猎人的猎获物,任由他处置。
这就是一个在他人的领域游荡的人的下场,因此,不要到别处游荡。如果这样做,魔罗便得以进入,便有机可乘。什么不是你的领域而是他人的呢?就是五境。那五境?既眼睛所能辨别的形象、耳朵所能辨别的声音、鼻子所能辨别的气味、舌头所能辨别的味道、身体所能辨别的触觉。这些都是令人渴望的、舒服的、喜爱的、所要的、能煽起激情与贪欲的。什么是你的领域呢?就是四念处。

九月廿三日
我并不是说精深的知识的获得是直接的。相反的,它是随著循序渐进的训练、实践、修习而来的。

九月廿二日
世尊在游历途中,来到波利离耶(Pārileyya),便居留在守卫林(Guarded Woodland Thiclcet)中的一棵美丽的娑罗树下。世尊在静坐时,升起此念:“当我与桥赏弥(Kosambi)的众比丘成群聚居时,他们不断地兴起争端,相互吵架、辩驳与打架,破坏了僧团的纪律,使我没有幽静住所。如今我独自一人离开了爱争辩的比丘们,终于能居留在幽静之处。”
在这个时候,有一头雄象,在被其他大象、雌象和小象欺负之后,兴起此念:“我被众象所欺负,吃的是它们吃剩的草,它们吃的却是我拆下的树枝;我喝的是它们弄浊了的水。当我过河时,它们就来推挤我。如果我离开它们而独居,该有多好呀!”于是, 这头雄象离开了象群,来到了波利离耶的守卫林中,来到世尊所在的那棵美丽的娑罗树下。这雄象以它的长鼻子及水给世尊饮用与清洗,同时也清除四周的长草。这时,它想:“以前我生活在象群之中,并不舒适,如今我离群索居,反而活得很舒适。”
了解自己离群索居的原因以及大象的心思之后,世尊说了这首偈:
觉悟之智者,
长有犁般大牙之象,
这两个了不得的生命都同意,
他们喜爱森林的幽静。

九月廿一日
谁若让慈心无限滋长,
并立志悟觉生之终止,
他的枷锁经已被削薄。
即使他只爱单一生灵,
善行也会随之而到来。
圣者慈爱悲悯全世人,
成就了无边无量善行。

九月二十日
“如果至善的乔达摩凭著对佛法的全面理解,教导他的弟子去净化众生、克服悲伤与失望,终止忧虑与沮丧、得道之法、证悟涅磐之法。那么到底是世界的众生或半个世界的众生、三分之一个世界的众生能证得呢?”
世尊听了并不出声。这时阿难想:不能让这个人以为世尊不能解答这个重要问题,于是阿难说:“我说个比喻给你听,设想有一座坚固的城,里面建有数座高楼和一道城门。把守城门的是一个精明、警觉的人,只让相识的人入城,陌生人一概拒之门外。他巡视城墙时,必定会确保墙上没有半个能容许猫儿通过的洞孔:一切大小众生要入城、出城,都必须通过大门。同样的,你所提出的问题,对世尊而言是不重要的。他所说的是:已从世间脱离的众生、正从世间脱离的众生、将从世间脱离的众生,他们都是通过拚弃五障、拚弃会削弱智慧的污点、建立四念处和培育七觉支才能获得解脱。

九月十九日
一个人应该如此自我推断:一个充满恶念及被恶念紧握著的人,我不能与他愉快相处,我与他合不来。同样的,如果我充满恶念及被恶念紧握著,他人也不能与我愉快地相处,与我合不来。当你看清楚这点时,就应下决心不起恶念。

九月十八日
有德行的人能得到五种利益。那五种?有德者由于诚恳,所以得到巨大的财富。有德者由于具备德行而获得好名誉。又有德者由于具备德行,不论于谁为伍,或圣者,或婆罗门,或居士,或沙门,他都有信心,不会惶恐。再者,有德者,由于具备德行,死时并不迷惑。最后,有德者由于具备德行,来世能往生天界。

九月十七日
别害怕行善,它是快乐的别名。我清楚知道行善会带来开花、成熟的果报,那是长久的喜悦与快乐。

九月十六日
有四种力量。那四种?即正念的力量、禅定的力量、纯真无邪的力量和表露慈爱的力量。

九月十五日
发展如水一般的禅定,这样已升起的善念或不善念就不会持续下去。有如人们用水洗净粪便、尿、痰、脓、血,那水一点也不为此而烦躁、担心或厌恶。所以,发展那如水一般的禅定吧。

九月十四日
如果能培育与发展慈心、悲心、喜心、舍心,便能得到极大的果报与利益。

九月十二日
悲心促使善人的心为他人的痛苦而动。因为它能灭除他人的痛苦,所以叫做悲心;因为它接纳并庇护受苦难者,所以叫做悲心。

九月十一日
“现在,你们之中或许有人会想:‘导师已停止指示了。我们再也没有导师了。’但是,千万别这样看待此事。在我入寂后,以我所宣说的佛法与戒律作为你们的导师。”

九月十日
人不应在任何地方,以任何理由,
责怪或轻蔑他人。
也不因为愤怒或竞争,
而希望他人痛苦。
正如一位母亲之保护独生子,
并不在乎冒生命危险。
同样的,人应培育无量慈爱,
向世间众生散发慈爱。

九月九日
有一次,阿难住在靠近佝桑田比(Kosambi)的苟悉达园(Ghosita Park)中,峇达济(Bhaddaji)来到访,阿难问他:“峇济达,何谓最高的视觉、最高的声响、最高的喜悦、最高的意识境界、最高的形成?
“梵天最有权势,没有人比他更有权势、全见、力量与支配能力。能见到梵天就是最高的视觉。有些天神全身放射光彩、洋溢著喜悦,祂们发出欢呼:‘欢喜啊!欢喜啊!’能听到这叫声是最高的声响。有些天神,全身都有光泽,在感到欢喜时,只静静的享受那喜悦。那喜悦就是最高的喜悦。有些天神能达到空的境界,那境界就是最高的意识境界。有些天神能达到非意识,非非意识的境界,那就是最高的形成。”
“峇达济,你所讲的与一般群众没有两样,专心听著,我来为你解释。如果一个人在观看时,烦恼就会断除,这才是最高的视觉。如果一个人在欢乐时,烦恼就会断除,这才是最高的喜悦。如果一个人在提高意识时,烦恼就会断除,这才是最高的意识境界。如果一个人在形成时,烦恼就会断除,这才是最高的形成。”


九月八日
峇拉巴加。婆罗门(Bhāradvāja Brahmin)族的阿苏琳达(Asurinda)听说族长跟随沙门乔达摩的僧团出家修行,感到很气愤与不满。他跑到世尊跟前,以无理的与刻薄的言语辱骂、咒骂世尊。他骂完后,世尊依然保持沉默。于是,阿苏琳达又说:“你被击败了!沙门,你被击败了!”
世尊回答:
愚者以粗言暴语威吓他人,
自以为胜利,
然而,知道如何自制容忍,
才能使人胜利。
两者中最糟的是,
受辱骂后存心报复者。
不加以回击之人,
胜了一场难胜之战。
知道对方气恼,
自己保持平静,念念分明,
做出了对自己有益的反应,
也做出了对他人有益的反应。
他是自己的诊治者,
也是他人的诊治者,只有不明佛法之人,
才当他是愚蠢之人。

九月七日
在脱离了感官之欲和不纯正之心念后,一个人便进入与安住在初禅。在这阶段,他仍然有逻辑性及游动不定的心念,也充满著因脱离了欲望与执著而产生的喜悦快乐。他以这禅定所带来的喜悦与快乐盖满、充塞及渗透全身,以至全身无处不被这喜悦与快乐所沾染。
有如一个技巧高明的助浴员或他的学徒,把洒透了水的按摩沐浴粉放入一个金属碗内,再捏搓成一粒球。而其中的水份不曾丧失。同样的,进入初禅者被喜悦与快乐盖满、充塞及渗透,以至全身无处不被它沾染。


九月六日
何谓与善人结交?即经常跟随、结交、接触那些秉持正念、有德行、有学识、慷慨、有智慧的人,向他们求教、和他为伍、真诚对待他们、敬佩他们、和他们团结在一起。

九月五日
在今世中具备某两种东西能使你生活安逸与快乐,并且能稳定地朝断除烦恼之道路前进,那两种?即在兴奋时乐于兴奋、付出坚定稳固的努力。

九月四日
放弃了对世间世事的欲望,一个人的心念就不为欲望所束缚,因而被净化了。放弃瞋恶念,一个人就会洋溢著慈爱与悲悯,就会为众生谋福利,因而净化了瞋恨与敌意。放弃懒散,一个人就会见到光明、心念专注、理解透彻、因而净化了懒散与怠惰。放弃不安与忧虑一个人就能保持内心平静,因而净化了不安与忧虑之心。放弃疑惑,一个人就会度过怀疑的阶段,对于善好不再犹豫不决,因而净化了疑惑之心。
有如一个借钱来发展生意的人,后来生意兴隆,不但能偿还债务,还有盈余来赡养妻子,他会想著:“从前我负了债,如今我已还清。”并因此觉得很高兴快乐。
有如一个曾因患病而痛苦、没有胃口与虚弱的人,在一段时日之后康复了,他会想著:“从前我生病,如今我已复原。”并因此觉得很高兴快乐。
有如一个被囚禁的人,在一段时日之后重获自由,他会想著:“从前我被囚禁,如今获得释放了。”并因此觉得很高兴快乐。
有如一个被迫当奴隶、身不由己、受他人控制,不能为所欲为的人,在一段时日之后获得解放,他会想著:“从前我是一名奴隶,如今我被解放了。”并因此觉得很高兴快乐。
有如一个携带著物品与钱财的旅人,来到了荒野之处,面对粮食短缺与多重危险,在一段时日之后,安全抵达一个村口,他会想著:“前些日子,我陷入险境,如今我已安全。”并因此觉得很高兴快乐。
同样的,在放弃五障之前,一个人感到负了债、患病、被囚禁、被奴役、迷失在荒野之处。但是放弃了五障之后,一个人觉得无债一身轻、觉得健康、自由、被解放与安全。当自知五障已摒弃后,愉快之感油然而生,并且从愉快引出喜悦。因为喜悦,身体就会平静。有了平静的身体,一个人就会感到快乐,心念也由于快乐而能够专注集中。

九月三日
酗酒的人面对六种危害:丧失财富、增加争吵、伤害健康、败坏名誉、暴露丑态、影响智力。

九月二日
争吵时,话必定说得多;话说得多时,必定十分激动,因而不能自制。而不能自制时,心就不能专注。

九月一日

念住慈心就能断除瞋恨;念住悲心就不会危害众生;念住喜心就能断除厌恶;念住舍心就能断除感官反应;念住不净就能断除执著;念住无常就能断除自高自大的“我是”。